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幼兒教育: 過早與父母分離 給孩子帶來的創傷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  


  位於新澤西州韋恩的德保羅天主教中學,有中國學生就讀。

  來自中國內蒙古的14歲姑娘塞尼婭(Sainiya),怎麼能應付歐洲寄宿學校的生活?愛爾蘭一所名校負責招生工作的一位女士提出的這個問題,讓塞尼婭的父親、身在北京的出版商賀雄飛感到難以置信。


  “從3歲開始,她就在寄宿學校上學了,”他說,似乎這一點能回答上面的問題。但事實是這樣嗎?

 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國家長為孩子選擇海外的教育,希望他們在健康的環境中,以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為基礎,學習世界級的技能。賀雄飛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他也是將孩子送去“托兒所”的數百萬家長之一。這種傳統始於1949年的共產黨革命,只有3歲大(有時甚至是2歲)的孩子一周都待在學校裡,有時會回家過周末,但並非總是如此。

  在聖哥倫比亞學院(St. Columba’s College)的那一年裡,除了不喜歡那裡的食物,塞尼婭似乎適應得很好。但這個結論恐怕並不明確,因為比起對水煮蔬菜的厭惡,情感創傷更難察覺。


  在中國,新一代受過西方教育的年輕精神分析學家擔心,幼年與父母或主要看護人分開的做法,給數百萬中國人造成了深刻而隱秘的創傷。在這裡,一代又一代人都認為,這樣做是正常的。

  這些專家認為,早年與家人分離作為一種有文獻記錄的心理學現象,在成年後造成了情感問題,他們可能無法形成健康的家庭關系。覺得幼時遭到拋棄的他們,會深深地覺得自己沒有價值,感到沮喪。


  下個月,國際精神分析協會(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)認證的分析師劉翼靈、北京大學的鍾傑博士和倫敦塔維斯托克中心(Tavistock Center)的王虓博士將在北京大學舉辦兩場公開講座,以及一場名為“精神分析中的早期分離”的研討會,研討會將持續四天時間。他們試圖以此幫助修復中國的心靈。這些活動面向的是那些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,以及考慮以精神分析為職業的人。

  那場革命結束後,為了給家長,尤其是母親們騰出時間,讓他們能離開家門去工作,中國修建了許多“托兒所”。讓母親們走出家門是解放女性這個官方目標的一部分,但實際上是為了滿足共產黨的需要。

  在1958年到1962年的大躍進時期,這種現象達到了頂峰。當時,毛澤東下令中國實行農業合作化和加大工業生產,從而超越美國英國,於是許多孩子被送去了寄宿學校。

  在《毛澤東的大饑荒》(Mao’s Great Famine)一書中,歷史學家馮客(Frank Dik?tter)記錄了當時幼兒園駭人聽聞的情況。饑餓、疾病和玩忽職守的現象相當普遍。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, 我也來說幾句吧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共有 1 人參與評論    (其它新聞評論)
    評論1 wendy999 2014-12-05 23:14
    千萬別把自己的小孩交給祖父母撫養,這真的會給自己小孩帶來心靈創傷,小孩老是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。
    上一頁1下一頁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436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.0024 秒